苏超让许多人惊讶地发现,原来朋友圈里有这么多江苏泰州人。很多去过泰州的人记得这是一个和扬州共享机场的城市,而泰州的品牌记忆可能还要追溯到春兰空调时期。然而,在11月1日这个特别的日子里领域国际,泰州队通过点球大战击败了此前保持全胜的南通队,夺得2025苏超冠军。许多泰州人在朋友圈发图庆祝,一位全球知名咨询机构的高级合伙人还在朋友圈发布了“泰州老乡集结令”,称“一个最没有存在感的城市被推到了全国人民面前”。泰州队主教练周高萍不仅是苏超十三支球队中唯一的女教练,也是前女足国家队国脚。

苏超结束后,各种总结和赞誉铺天盖地。决赛现场有创纪录的62329名观众,江苏省委书记信长星为泰州队颁发冠军奖牌、奖杯,省长刘小涛为南通队颁发亚军奖牌、荣誉奖匾。赛事的火爆、网络间的大流量传播以及省委、省政府领导的出席都证明了首届苏超圆满结束。

苏超的成功是多方努力的结果。在足球为起点的基础上,其带来的溢出效益在中国商业史上也难以找出对应的案例。普通人找到了梦想的可能性,一家烧烤店的广告也能与大牌企业LOGO一起作为赞助商出现。专业解说员感叹比赛虽然是业余联赛水平,但直到比赛尾声也不会有“垃圾时间”。一场足球比赛的主场不再限于体育场内,而是把整个城市变成了球迷的主场,游客的客厅。
领域国际
中国足球陷入低迷期时,苏超的爆火引发了很多思考。比如为什么业余联赛的上座率比职业联赛还高,竞技水平不重要吗?关于认同感的问题,网上有人质疑泰州队靠一帮东北口音的孩子夺冠,这种声音是否正确?那些足球竞技水平相对落后的城市,能否在这场盛宴中分得一杯羹?

苏超并不“业余”。淘汰赛后半段,央视体育频道CCTV5宣布参与转播,两场半决赛的收视率超过了当天五大联赛的转播收视率。决赛时,央视收视率破1%,央视频的观看人数超过1000万。苏超的比赛规则制定者十分高明,主客场制加淘汰赛的赛制借鉴了美国职业大联盟,保证了最后争夺冠军的球队不会出现太大的偶然性。进入半决赛的四支球队都有职业球队梯队的影子和骨干。草根背景很重的球队虽然能造梗有流量,但很难走到最后。
苏超的规则设计确保了比赛内容和质量,保护了赞助商的利益。伊利、海澜之家等知名品牌出现在广告栏中,这表明高水平的比赛才能吸引大赞助商。苏超的上限仍旧是职业足球,这一点是赛事能够同时获得江湖与庙堂同声喝彩的原因。淘汰赛采用了90分钟后不打加时直接踢点球的方式,借鉴了南美解放者杯的赛制。苏超最重要的规则是三名职业球员加上本地球员(户籍、学籍、居住时间)的球员资格,借鉴了奥运会足球比赛的规则。
泰州队夺冠后引发了一些争议,有人认为泰州队低开高走是因为后期加入了很多长春亚泰U21的球员,破坏了苏超的初衷和公平性。泰州市体育局局长徐兵澄清,所有参赛球员均符合苏超联赛的资格要求。然而,争论并未平息。职业足球的世界里,人才流动是正常现象,苏超的本意是让更多以前没有机会的球员登上大舞台。
苏超的成功在于草根和普通人的身份认同感。通过一系列比赛,以最小的成本完成了一座又一座城市的整体营销传播。很多人因为造梗关注苏超,最早出圈的梗来自《“比赛第一,友谊第十四”》一文。随着苏超的进行,各种梗不断涌现,带货意味明显但网友和球迷乐此不疲。苏超的各种梗唤起了一代人的乡愁,据统计,95.2%的江苏居民知晓“苏超”。
苏超降低了普通人特别是非球迷参与的门槛。江苏省足球运动协会副主席王小湾表示,足球比赛变成了一种文化现象,一种生活方式。南通不仅球队成绩出色,在城市营销、文旅结合方面也做出了创新,提出了“全域是主场”的概念。每逢比赛日,整座城市都是主场,城市、球队和人民实现同频共振。苏超实现了“1元门票带动7.3元周边消费”的杠杆效应,核心驱动力是“看球+逛景+品美食”的沉浸式体验。
苏超的球员构成多样,包括退役的职业球员、现役职业球员、接受过专业训练的球员和足球爱好者。这样的组建形式和球员结构基本构成了苏超的草根特色、地域属性和城市认同,同时也保障了一定的观赏性。苏超越是火爆,中超越是尴尬,但苏超无意放大这种尴尬。苏超试图提供基于城市身份认同的快乐足球,这种快乐的氛围不容任何破坏。
苏超真正成了“普通人的游戏场”领域国际,这才是苏超人气爆棚的原因。其价值观上的正能量为苏超的可持续性提供了保证。未来的苏超将给体育和城市消费带来新的动力。
億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